就业信息
今年是个冷冬,12月16号一大早听说永嘉多地下冻雨,部分路面湿滑结冰,不禁想到哲春先生老家大嶂那美丽的小山村是否会银装素裹,不禁想到又逢双休,哲春先生俩夫妻是否驱车老家那弯弯的山路……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十一”长假,哲春先生约我和汪海宝、叶瑜等几个好友到他的家乡大嶂。记得是哲春先生亲自驾车,山路弯弯,稻浪盈盈,仁溪碧透,滩林尽染,空气中透着丝丝的甜……他一边握盘前行,一边神采飞扬的讲述大嶂的一草一木,讲述叶长海、蒋川、戴家妙、林曦明等乌牛四大名家的“琴棋书画”,现在想来他请林曦明先生题《嶂山春语》书名早有盘算。
大嶂山麓,一座雄伟的牌坊映入眼帘,牌坊对联:“登高无歧路涧作琴声松作伴”“远行有知音村藏贤人山藏仙”,由飘萍新闻奖得主刘旭道撰写,书法家余剑海手书,牌坊横额哲春先生亲笔“锦绣前程”。哲春先生介绍,这牌坊由他在新世纪初年一手谋划建造,他自豪的认为大嶂坊是周围附近乡村第一坊。牌坊旁边是翘角飞檐的五嶽观,大嶂人称五嶽观为“下殿”,大嶂山顶有个五龍观,大嶂人称五龍观为“上殿”,五龍观部分建在悬崖之上,令人想起莫高窟的大佛殿和大同的悬空寺。
走过牌坊就到了嵌在大嶂山半腰的大嶂村。
放眼望去,座座民居错落有致呈鱼鳞状,风吹过的雨淋过的黑灰瓦片儿凑在一块儿聊着小山村的家长里短;路边的野菊花张开透亮的笑脸,多情的枫叶给小山村的秋天涂上红扑扑的封面;依山而筑,层层递进的大嶂村,像座一门多进的四合院,像个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温馨儿,像颗少女颈上的黑珍珠。对面有座美人山,楚楚动人的睡美人和阳刚厚道的大嶂山厮守着,滋养大嶂儿女世代绵延,人丁兴旺……
在哲春先生家老房子边儿上,我采了一束花蕾微似鱼籽,花开繁如星斗的粉色迷你小花,回家植入阳台花盆,不知小花名它却知我心,一年比一年开得旺,小花长在我家,大嶂长进我心。到大嶂过初二、登重阳、结婚酒、学子宴……今年8月20号上山是参加大嶂村高考学子颁奖会暨余哲春《嶂山春语》品读会。又是余光带我上山,余光在温州经营一家食品公司,他按自己做人准则打理生意,打猎习武,情人节给夫人送上一颗大花菜。当年他受第一本“村书”《小村大嶂》之约留在挂历背面的手稿被我收藏。我俩驻足村口,再次品读大嶂村标:一块大石、两棵大树、三大人物构成的一道独特的大嶂人文景观。
一榕一枫两棵风水树,暗合温州方言“顺风”之意。台湾余光中先生的“高阳遗风”和大陆余秋雨先生的“浙南余氏孝山村”紧贴着“风帆石”的手心手背,海峡两岸两位文化大师悄然“墨”契小村大嶂。
原毛泽东警卫、二炮副政委余鹏翔将军手书“一帆风顺”,复述着国人关于“孝顺”的千古伦理——
大嶂的五龍观、追熊亭让五子追熊救母的美谈在当地广为流传,哲春先生提出以“孝”为魂的大嶂文化建设,如今的大嶂村“孝老爱亲”蔚成乡风,形成以浙江省道德模范黄明兰为代表的“孝顺”群体。
2017年重阳,大嶂村举行首届“孝子孝媳”颁奖典礼,余明波、余尧焕、余贤康、叶爱媚、黄明兰、戴小燕等6名村民受到隆重表彰。尊崇孝道的大嶂,小日子过得顺顺当当,最顺是“科考”,50多名大嶂娃顺利迈进象牙塔。
9点稍过,大嶂“两会”(大嶂村高考学子颁奖会暨余哲春新作品读会)正式开启。
哲春先生亲自主持大嶂“两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传会将军京城发来贺信,本土一些专家学者,永嘉县政协、宣传部、教育局、县作协、读书会、乌牛街道办事处等领导出席并讲话。
《嶂山春语》品读环节,来自河南的洛阳作协副主席王鼎三,来自宁波和安徽的作家落樱、傅建国,还有来自河北的我,和大嶂学子们分享了《嶂山春语》读后感,简短的分享会,成了几代人同桌的南北中国文化“聚餐”。
常言道“君子之座左琴右书”,在胡跃中老师七弦琴幽雅的“三籁”中,学子们深情吟诵“村书”中的《外婆家的柿子树》和《家乡有早茶》,红红的柿绿绿的茶,应了那句老话儿“红配绿最美丽”,美娃、美文、美声、美乐,美醉了大嶂村……“两会”闭幕,我背着沉甸甸的“村书”回家,捧读深夜。
读大嶂“村书”,走进先生温暖如“春”的情感世界……“我深深地爱着家乡大嶂山,惦记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我一生的天堂”《嶂山春语》封面上那充满浓浓爱意的几行黑体,带我们走进哲春先生浓浓的情感天堂。
他深爱家山。《嶂山春语》以“家山旧事”开篇,赤子情怀跃然纸上。他让家山风光体面,有派又有范:村坊(大嶂牌坊)、村石(风帆石)、村旗、(蓝色余字旗)、村标、(余光中、余秋雨、余鹏翔墨宝)、村号(“小村大嶂”公众号)、村书(《小村大嶂》、《嶂山春语》)、村魂(孝文化)。在村“两委”支持下,他和乡贤们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创意了大嶂系列文化标识,因为在他这个文化人眼里,只有文脉不断才能村脉不断。
他深爱家人。他动情回忆父亲的一双赤脚、一次体检、一只“书笼”、两个饭盒、四次“廊兴” (盖房)……“父亲平时下地劳动都是赤脚的,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走亲戚的时候才穿上布鞋。”他读初中“父亲特地去温州买了两只饭盒,一大一小,一只盛饭,一只盛菜,同学们看了十分羡慕。” “他一生没有吃过一颗药丸,也没有打过一次针,更谈不上去体检。噢,不,他一生就体检一次,这一次体检就是他生命走到了尽头,体检完了他就远行了……” “现在,山路早已变为水泥路,我也从一个读书娃变成了一个老头子,而一生劳碌的父亲离开我也已经整整25年了,但他挑着“书笼”和铺盖送我读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在哲春先生新宅的屋顶上,红、蓝、绿三面旗帜在山风中猎猎飘荡。中间一个“春”字的绿色“家旗”,因余家三兄弟名字都含着春字;古钱币圆圈裹住“余”字的蓝色“村旗”;鲜艳的五星红旗。2018年国庆,他带领两个孙女和侄子在自家楼顶举行隆重升旗仪式,手机播放庄严的国歌,五星红旗在朝霞映照下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在大嶂久久回荡……我猜想,他在自家屋顶升起红彤彤的五星红旗是家国情怀,还有对家父的缕缕思念,当年他父亲第一次“廊兴”就把整个屋体漆成红色,儿子不忘老父的红色情结,余家第五次“廊兴”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他深爱祖国、家乡和家人,他的“村书”写祖母,写外婆,写父亲,写母亲,写侄儿,还有写给今年考上华中科技大的孙女余行霈的“爷嘱三条”,唯独没专篇写妻子兰英,但在“老屋翻新记”中却不显山不露水的夸赞“聪慧贤惠的妻子是个跌倒了也要抓把泥回来的人……”
读大嶂“村书”,感悟先生对乡村文明的段段“哲”思。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农民打天下的毛泽东就是农民问题专家,研究中国乡村知名学者近代有梁漱溟,现代有费孝通,费老说温州是“小商品大市场”,哲春先生则以“小山村大能量”的立场,表达他对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段段“哲”思。
乡村移民文化之“哲”思。大嶂是温州这座多元文化交融的移民城市的典型“城中村”,400多年历史的大嶂村位居永乐交界,据记载大嶂余氏来自乐清北白象镇车岙村,迄今已繁衍近20代。大嶂是地道移民村,山海文化多交融,同舟共济善抱团。在大嶂,祠是“双姓”祠,殿是“兄弟”殿,亭是“双宪”亭,活脱脱“家和万事兴”的村落文化符号。
大嶂人是包容的,大嶂人是开放的,他们从大海走进大山,又从山里走向山外,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正如胡方松老师所写:“大嶂村虽然不大,眼界很大,老一辈走先向全国各地,新一代又开始走向世界。北京有他们,新疆有他们,美国也有他们,温商大军里有他们,政府官员里有他们,医务人员里有他们,大学校园有他们,留学人员里有他们……”
乡村民间信仰之“哲”思。温州民间力量强大,民间信仰深厚。温州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情结,大嶂“一村两殿”香火兴旺,寄托村民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追求,寄托村民求平、求稳、求多子多孙多富贵的心理期盼。对“孝顺”的信奉是大嶂精神谱系的原始基因。
乡村民风民俗之“哲”思。从“杀年猪”到绵菜饼,从捣麻糍到冻米糖,从“赶山人”到上房梁,大嶂人世代传承那些寓意美好的民俗仪式:风水瓶的“十全十美”,竹梢过顶的“出人头地”,宝碗硬币铁钉的“丁财两旺”,桃木万年符的“万年无忧”……
也许始祖来自乐清海滨的原因,大嶂一年最隆重民俗仪式是“元宵划龙船”。正月初八起,接龙、迎佛、挂红、游龙、收妖,直到正月十六的送龙、光龙,天南海北的大嶂人都赶回家乡敬送五岳爷归殿,村庄至上殿的山路上锣鼓喧天,灯火辉煌,“光龙”时那段截下留待明年再用的“龙骨”,或许不是节约材料,而是龙脊龙脉的传承吧。
乡村历史变迁之“哲”思。大嶂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迁的乡村缩影。大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通电,八十年代中期山路变“机耕”,九十年代有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二十一世纪初“机耕”变“水泥”,再到“村村通”的康庄大道,小山村路平灯明水清。
哲春先生在“小山村盼电”中感慨:“家乡四十多年来,从“盼电”“用电”到“用好电”的变迁历程,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和村民的艰苦创业精神,而日子的变化电扮演了主角。有了电,小山村可以脱胎换骨,告别愚昧落后,走向现代文明;有了电,小山村不再贫穷,产业升级,旅游开发,村民豪情满怀奔小康;有了电,山里娃不再放牛,他们靠读书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点亮了人生!”
乡村乡贤恋乡之“哲”思。大嶂的发展变迁彰显新时代新乡贤之力。开放的大嶂人走出大山闯荡世界,功成名就不忘桑梓。家乡饮水通电、修路架桥、修祠圆谱,乡贤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曾任申温线“民主”号、申港线“上海号”政委的余松波退休后,义不容辞的担任了大嶂修路总指挥和祠堂首事,他负责余吴氏宗谱重修,还一改女人不上谱的旧俗。2017年余松波逝世,哲春先生的挽联是:“造路修谱建祠堂情系桑梓松高千尺,当兵护航驾巨轮面朝大海波长万里。”
获得国家“一级警督警官”称号的老公安余来波,1996年退休落叶归根在大嶂安度晚年,而他更多时间是投入公益事业,出资出力改造村里至“上殿”长600多米的羊肠山道,把石头路改建成水泥梯步,安路灯植树木,还兴建了追熊亭、双宪亭、风水池。也许在这位老公安眼里百姓平安才是最重要的。长子余建敏也和父亲一样惦记乡亲们的身体安康,以温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的身份亲自带队多次回家乡大嶂开展义诊活动。
乡村耕读文明之“哲”思。昔日大嶂只出放牛娃,今天大嶂盛产读书郎,50多名大嶂学子中,有的就读北大、浙大、中国政法、牛津大学、霍普金斯大学、雪城大学等高校,“小村大嶂”公众号“大嶂学子忆学记”专栏已陆续推送二十六期。
为鼓励大嶂子弟好好读书,余建华、余宪顺等人响应哲春先生倡议,成立了大嶂村“爱心驿站”,60多位“站”员捐助资金60多万,2017年以来每年奖励金榜题名的大嶂学子。余建华家大女儿美国雪城大学硕士,二女儿北京大学硕士、牛津大学博士,三子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被乌牛镇政府授予“硕博之家”称号。余松波的老屋里,四年里有四个女孩考取研究生,人称“才女之屋”。余松生的女儿和孙子先后就读于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余明辉一家五个子女四个大学生,老二余贤贵至今记得大嶂学堂里那副“耕读”对联:“子虽遇书不可不读,土虽瘠田不可不耕。”
耕读文明在大嶂代代相传,如今的大嶂子弟以“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挖掉穷根,高考离开大山,奋斗点亮人生”为奋斗信条,而这也正是哲春先生当年走出大山的精神动力。哲春先生铭记母亲的话:“我伲山上人,是靠干来吃的。”“我们山里人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他靠读书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由执教到从政,县委办副主任、县报老总、广电掌门,痴情的还属笔墨文章,他与文友相亲相敬,“村书”中《与良心有个约会?》的黄传会,《一次难忘的文学分享》的张翎,《陈酿,是陈珊珊》的陈珊珊,《初识落樱》的落樱,《跨越时空的相会》的林肃,《砥砺前行,方可致远》的傅建国。为拜会黄传会、林曦明、余鹏翔他竟专程“北上广”。他说“我的一生中,遇到两种老师:坐在课堂上教我读书的是属于看得见的老师,电台和报社的编辑是属于看不见的老师。”和第一个约稿他的温州人民广播电台“看不见”的林肃老师三十年后终相见,平生第一束太阳花送给永嘉报老同事、网红作家陈珊珊。
痴情笔墨文章的哲春先生,走到那里报纸刊物办到那里,从《今日罗浮》到《永嘉企业家报》,从《永嘉教育》到《永嘉广电报》,从《温州印刷》到《乌牛商报》,从《亚龙科技报》到《佑安医院报》。
报纸刊物,一张张的一本本的书写着哲春先生的岁月年轮,超越了他“生命的三分之一”,用他自己话说:“我就好似一棵长在大嶂山的树,尽管扎根贫瘠的文学土壤,根基不深又缺天赋,但我奋力吸收着天地养分,努力开枝散叶,到今天终于能自豪地说一声:我热爱阅读和写作,这一生几乎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杆子!”
作者:张小燕,新澳门六合彩 教授,温州市清朗网络宣讲团成员,温州市决咨委委员,温州市第九、十届政协常委。
来源:人民网欧洲网
相关链接://www.peoplels.com/yaowne/52216.html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新澳门六合彩官网-权威开奖信息与选号指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