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汇聚了一大批文史、书画、金石、戏曲、医药、工艺美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馆员大多是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造诣颇深的艺坛耆宿,他们年高德劭,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所记录的场景与事件,所取得的研究与创作成果,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馆员风采”栏目将陆续展示省文史馆馆员文化和艺术研究与创作的成果。敬请关注!
张如元
张如元,1946年6月生,浙江温州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新澳门六合彩 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兼职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温州博物馆顾问,永嘉楠溪书院名誉院长。《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者,《汉字形音义演变大词典》形系主编,《温州大典》学术顾问。曾任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
温州的楹联文学
我国传统文化里有几种艺术,不仅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类似的例子,即使在我们中国也是非常独特的。属造型艺术的书法,属绘画的梅兰菊竹“四君子”,属文学的楹联,就是其中的三个典型。
张如元书要知坐见七言联
汉字是书法造型的唯一对象,似乎识汉字又会用毛笔的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四君子”的造型也不复杂,几乎人人会画。但要把汉字和梅兰菊竹写得、画得引人入胜,能登大雅之堂,除了人们赋予它们的人格象征等民族人文意义外,主要就看书画家能否以简洁洗练的笔墨,塑造高雅超逸的神韵意境,并蕴含艺术家个人的禀赋素养和胸襟才情,甚至品德情操。西方艺术推崇“伟大的简洁,崇高的单纯”,中国的书法和“四君子”正具有这样的特征,艺术手法单纯得不能再单纯,而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因单纯而显得更加丰富深邃,因而书法从实用的写字独立出来,“四君子”从众多的画种中独立出来,成为多少人技痒难禁、跃跃欲试,而结果证明只有极少数人才获成功的两门艺术。所以我经常说书法不是艺术,但它千真万确称得上中国艺术之最;“四君子”不是绘画,但它确确实实是中国画之最。
楹联也一样。它主要脱胎于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但它的形式比诗词要短小简练,即使字数再多,充其量也不过上下两联。但也就是这么上下两联,不是对古典诗文有深刻把握的人是很难胜任的,它和上面说的书法、“四君子”一样,非得有武术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不可。所以我又经常说楹联不是文学但是文学之最。说它是文学之最,可能有些人不认同,这姑且置之勿论;说不是文学,驳的人会多。那请问:近百年来出了多少部文学史,又有哪部文学史曾有一句话或专门章节论及楹联?难道这些专家学者都不曾寓目清朝道光年间梁章钜所撰的《楹联丛话》《续话》《三话》吗?对楹联的大量存在及其文学艺术意义都熟视无睹吗?
在我国,楹联配以书法,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山居村舍,它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仅如此,它甚至已深深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过年有春联,生日有寿联,婚庆有贺联,祭悼有挽联,连平时三五友好相聚也不乏以它为消遣文字游戏,有人出上联让人对下联,既丰富了休闲生活,还玩了一会文学,轻松愉快又不失风雅。可以说撰联做对已经成了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但请各位注意,我这里说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着重在闻、见、赏三字,是就观赏者而言的;如果就楹联创作而言,那就绝不是一般人,甚或即使有不错的文化修养但对古典文学比较陌生,或虽然也熟悉古典文学但尚不能把握楹联创作的人,可以胜任的。楹联在当代既然已成了远离我们的古典文学,那么,就连我们前面说的能欣赏它的人,现代也可能屈指可数了。
江心屿归鹤亭
我在青年时就喜欢楹联,这是受了文学启蒙老师陈成九先生的影响。五十多年前他向我讲述过樊樊山代名妓筱凤仙挽蔡松坡“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争堪忧患馀生,露水因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惭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清末佚名江心屿归鹤亭“孤屿孤山亭两个,一归一放鹤千秋”,某公挽谭鑫培“田舍奴我岂妄哉?最难忘崔九堂前,岐王宅里;广陵散于今绝矣!更休问贞元朝士,天宝宫人”等名联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而一次我告诉他在府学巷某大宅看到“曾竹亭撰,命儿国藩书”的一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倚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时,他大为感动,说曾竹亭生平碌碌,诗文也不见有什么成就,但有曾文正公这样的儿子担当天下安危,他这对联里的话就掷地有声,不虚此生!非要我带他去亲眼看一看,看时还不管旁边有什么人,向着对联肃衣端立一鞠躬。由于所处年代的关系,陈先生没有著述传世,我只记得他说自己的父亲笃好文学而以裁缝谋生,从来不哀叹穷困,教育子女要贫穷有守。他曾为此撰联纪念父亲:“百年贫是传家宝,一脉诗无变徵声”。1979年初春,82岁的陈先生临终时告诫子孙要读书求知识,为此,我为他的子女们代撰一对挽联:“儿孙要读书,一言长作传家宝;风木成遗恨,百赎奈何泣血人”。我的另外一位老师吴天五先生,他韬晦蛰居乐清虹桥一个叫埭下的乡村近20年,我曾跋涉登门拜谒。后来他移居温州城区谢池巷,请益的机会自然更多。他于1986年底逝世,我所献的挽联道:“孺子可教乎?最难忘埭下登龙,谢池立雪;哲人其萎矣,更休论生前宋玉,身后子云”。这两位先生对我学习文史都起过重要作用,哀悼之情出于真挚,使事用典自信尚能不负他们平日所教。天五先生号匏翁,他的几个儿子,只有思雷侍奉身边。思雷诗画风流,酒色伤身,去世时还只有64岁。我的挽联说“能为匏翁延一脉,应知草圣仅三杯”,很为他惋惜。
前几年为纪念晋代郭璞规划温州城之功,郭公山重建郭公亭,我为此曾献上一联:“永嘉山水,何处无康乐屐痕,倪黄粉本;记室经营,其功侔驺摇开辟,王谢化成”。前段时间,温州市委市政府要投入近亿经费重新修整东瓯王庙和陵墓,有关领导郑重委托我为大堂匾额和楹联的撰写尽点力。于是我提议以“东瓯人文始祖”为匾额,为庙的正厅撰了一联:“遗像肃清高,赖汉廷乃享二千年烟火;旧疆新辑睦,枕华盖而宁九百万生民”。意思是讲东瓯王驺摇之所以至今仍被温州人所敬奉,两千多年香火不断,就是纪念他对促进当时还处于蛮夷状态的温州在汉化方面的贡献。东瓯王庙靠着华盖山,现在温州一片和谐景象,作为“老领导”,总应该保佑当今生活在这里的900万温州人过上安宁的日子。既明确肯定驺摇的历史贡献,也点明现在为他重建庙宇的用意,着眼点和运典遣词尚能雅洁切题,并在古雅中含有时代气息,气势也适用于肃穆的庙堂。这对联悬挂在正厅,同东瓯王塑像构成该建筑的中心,虽然我平时也以能挥毫染翰略有名气,但毕竟还有自知之明,觉得它还要由大名家的如林剑丹先生的大手笔书写才是。有关负责人既采纳了我的意见,又请我为正厅的大门另撰并用隶体书写“秦灭项颠,与兴西汉;功多民附,乃王东瓯”一联。当时为东瓯王墓也撰了联:“伟哉王气,郁郁葱葱,依旧江城如画里;欣尔东风,蓬蓬勃勃,革新事业已超前”。前几年为温州名胜江心屿撰了几副对联,其中有一对云:“八百里瓯江,滚滚而东,至此乃成寰中名胜;二千年故国,生生不息,而今犹谱世纪新篇”。觉得自己这几副对联不仅没有冬烘陈腐之气,还颇蕴时代气息。
张如元书东瓯王庙正厅楹联
温州的前辈们精于撰联,《温州历代楹联选》一书中已大致齐备。前不久出版的《温州文献丛书》的《杨青集》里,收有温州历代楹联几百则,《温州历代楹联选》中已选录了一部分,似乎仍可以再增录若干。其他如:明代王激任吉水知县时题的县衙大堂联“节用而爱人,正己以格物”“野花啼鸟冰霜外,白日青天笔砚前”,大荆章纶墓的“铁骨埋为泉下土,石肠化作冢中英”,孙衣言题永嘉学派中坚叶适祠“南渡文章,欧王鼎立;永嘉学术,郑薛代兴”、题江宁浙江会馆“官宦水心同,羡老来香火祠庭,著为垂世雄文,一笑那知雷孝友;风流江左远,幸此际东南金箭,各自及时努力,他年还续晋阳秋”,平阳王履夫题杭州温州同乡会“武林山水,与龙湫雁荡争奇。同是客中身,风雨一堂,莫道故乡无此好;永嘉学术,以经制文章并重。出闻天下事,楼台百尺,须知初地本来坚”。再如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抗战以前撰有题北固楼联“先忧未必无人,只衮衮诸公,谁能后乐;北顾真堪长叹,剩滔滔江水,送我东归”、挽梁启超“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梦讖公还符北海;一代能几人,一生能几见,并时我竟负东坡”、挽陈子万“蜡凤有佳儿,能继名山千古事;骑鲸复何憾,少看沧海一番尘”、挽谢玉岑夫人钱氏“万口诵情文,得婿如君,应不数饮水忆云梦月;千山满戈甲,伤心此别,问何如新婚垂老无家”、集姜白石句题谢玉岑孤鸾室“想环佩月夜归来,更何必十分梳洗;又唤我扁舟东下,只可惜一片江山”,晚年题辛弃疾纪念馆“飞将作词宗,投老何归,落落青天华不注;长安在江左,平戎无路,堂堂赤帜太行山”、李清照纪念馆“洒泪寄家山,北地词坛,问辛党谁为健者;横戈梦关塞,西湖烟水,恨东南雌了男儿”、题绍兴沈园“禹迹问遗踪,犹传临水惊鸿句;轮台寻梦路,未死冰河铁马心”,及潘天寿题雁荡灵峰看不足亭“四壁岩花开太古,一行雁字写初秋”,王敬身题能仁寺大镬亭“巨镬置千年,古寺犹留元祐迹;荒亭新此日,名山谁续贯休题”,等等。这些披搜著录的工作,都还需要更多热心人不懈努力,集腋成裘,把温州历史上的楹联收集得更完备更精彩。
(本文为《温州历代楹联选》前言,图片来自网络)
张如元作品欣赏
篆书 授师教子六言联
篆书 乐事高山六言联
篆书 落花可人八言联
行书 书吴鹭山诗
行书 书夏承焘词
行书 早秋曲江感怀
凝神
思言敬事
寸阴是竞
来源: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相关链接://mp.weixin.qq.com/s/3LnOIj2eGB1eS5paq6U2Bg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新澳门六合彩官网-权威开奖信息与选号指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